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老丁廚房

老丁廚房.日式洋蔥燒肉

自製洋蔥醬 不管是西式、中式或是日式料理都可派得上場
老丁用來做日式燒肉 若是愛吃生雞蛋的朋友
加顆生雞蛋就是日式蓋飯了
做法:
1.梅花肉片洗淨瀝乾水份備用
2.起油鍋入少油將梅花肉片一片一片入鍋煎焦黃
3.將肉片推至鍋邊再倒入洋蔥醬炒熟
再與肉片炒勻入味
4.測試味道覺得不足時可適當的加入糖或醬油
5.盛盤後再灑上大量的熟白芝麻即可



老丁廚房.茶香燻雞

材料: 熟全雞1隻、鹽1大匙、茶葉30公克、糖50公克、米50公克

作法:

1. 在鍋內先鋪上鋁箔紙,再將糖、茶葉和米均勻的平鋪其上。

2. 取2雙竹筷排成井字型,4個交叉點用棉線固定,放上熟雞。

3. 蓋上鍋蓋,燻1小時即可起鍋。

老丁廚房.椰香咖哩牛腩

材料 :

牛腩 - 500克切件(斷肉紋) 薯仔 - 2個批皮切件 洋蔥 - 1個切角 薑茸 - 6片 蒜茸 - 2大匙 乾蔥茸 - 2大匙 咖喱醬 - 3大匙 牛肉清湯 - 2杯 冰糖 - 1粒 椰汁 - 1/4杯 淡奶 - 1/4杯 調味料 - 鹽1小匙、糖2小匙 烹調

做法:

1.牛腩汆水,洗淨,待用。

2.熱2杯油,炸薯仔至轉金黃色,起鑊,待用。(或用水灼熟)

3.大火熱鑊,加4大匙油,爆香薑茸、蒜茸、乾蔥茸、咖喱醬。

4.加入牛腩、薯仔,炒勻。

5.加入清湯、冰糖,煮滾,轉小火,炆半小時至肉稔。

6.取一沙窩,燒熱,加2大匙油,爆香洋蔥。

7.注入牛腩、薯仔連汁,小火,煮十分鐘。 8熄火,加入椰汁、淡奶、調味料,蓋煲焗十分鐘,即成。

老丁廚房.翠玉中卷

這道菜非常清淡爽口、熱量低、食材又健康、所以很適合減肥的女士們享用。

材料:

白菜(取葉片大的較佳) 餡料:豬肉餡、蝦(剁泥)、蔥末、香菇碎丁、胡蘿蔔碎丁、雞蛋,若有馬蹄更好。餡調味料:少許醬油、胡椒粉、香油、雞粉、鹽。醬汁用料:鷹粟粉(勾芡用)、鹽、香油。先把白菜整片放入鍋中燙軟(軟了就好,別煮太久。) 白菜燙軟後取出過冷水。把白菜整個型,太長或不規則處稍稍修一下,尤其是莖的地方很厚,要把它用刀片起一些,整好型備用。把豬肉餡、蝦泥、蔥末、香菇碎丁、胡蘿蔔碎丁、雞蛋、少許醬油、胡椒粉、香油、雞粉、鹽混合攪拌。攪拌到餡料有點粘性為止。

取一片白菜葉,上面放適量的餡料。(別放太多,易漏餡,包出來的型不好看。) 白菜葉包住餡料,包的時候要包緊、包紮實。白菜葉捲過一圈時,把左右兩邊往裡折,末端抹上面糊封口。最後整齊的捲起來,放入鍋中大火蒸10-15分鐘太白粉和水備用。蒸好的白菜卷底部會有湯汁,把湯汁取出放入另一鍋中。把湯汁燒開,鹽調味,加入太白粉水勾薄芡,起鍋時滴入幾滴香油增加香氣。

老丁廚房.蔥油餅

步驟1 過篩中筋和低筋麵粉,以1:1的比例混和。這是為了能製作出口感更好的餅皮。當然也可依個人喜好,酌量加入芝麻粉、全麥粉、五穀雜糧粉等材料。混合好所有粉類後,將粉類倒入篩網中過篩。

步驟2 加鹽加入少許的鹽將可讓麵糰吃起來更有味道,但記得再加入鹽後,要稍微搖動一下鋼盆,讓鹽能均勻的分佈。當然也可依個人喜好,加入雞精或其他的調味料調味。

步驟3 燙麵燒開的熱水酌量倒入麵粉中,等熱水與麵粉融合後放置約10分鐘,等水不要那麼燙時再開始搓揉。熱水量約麵粉重量60%

步驟4 搓揉由肩膀直接施力下壓,並善用手掌的力道反覆搓揉麵糰。可用手指將麵糰整理好成橢圓形狀後,再次反覆搓揉、直到麵糰外觀呈現光滑狀為止。

步驟5 醒麵將麵糰放置於鋼盆中,並用濕布覆蓋於鋼盆上,好保留住麵糰的水份,放置約30分鐘左右等待醒麵。麵糰放置一段時間,目的是為了讓麵糰更有彈性,並讓做的料理更好吃。

步驟6麵糰成型當麵糰表皮呈現光滑狀態時,以食指輕壓鋼盆中的麵糰,當麵糰可自動彈回時,即可從鋼盆中取出成型可用的麵糰。

老丁廚房.蝦仁燒賣

材料 :

燒賣皮一包(市場有賣)餡/蝦仁半斤/絞肉半斤/蔥末一大匙/香菇末一大匙/青豆一小包調味料/鹽兩小匙/味精兩小匙/冰糖兩小匙/胡椒粉一小匙/麻油兩小匙做法:青豆仁(看要做幾個燒賣就取幾粒洗乾淨備用)蝦仁洗乾淨濿乾去泥腸(切粒),加入絞肉(市場絞好買回來的最好在家裡在剁一次不然口感比較沒這麼好)蔥末/香菇末/調味料全部加在一起,仔細拌勻同方向拌到稍成膠黏狀備用(拌好先擺在冰箱封上保鮮膜幫助餡料收縮)約1~2小時

準備兩鍋水一鍋預備蒸燒賣,一鍋用來沾燒賣皮(水滾就可以關火水溫即可),把買來的燒賣皮用剛滾過的溫水沾濕,蓋在餡料上稍微壓緊如圖片上,在用手輕握合成圓柱狀,肉面在鑲一顆青豆,包好擺在平盤上,平盤要先抹上一層沙拉油燒賣才不會黏在盤子上,最後擺入鍋中蒸六分鐘即可。

第一次做可能會再包餡時較費時間,不過熟能生巧,相信各位朋友也能克服。

老丁廚房.蟹肉五彩蛋

材料: 蟹肉2兩、玉米粒1/3罐、紅棗5粒、胡蘿蔔1/3條、黑木耳1大匙、紹興酒1大匙、毛豆1大匙、蛋4個、鹽1/2小匙、胡椒粉1/2小匙、香油1/2小匙、太白粉適量

做法:

1.把蛋、酒、鹽打成蛋液,再放入玉米粒、水拌勻。

2.取一個碗底部舖上保鮮膜,再抹上麻油,倒入蛋液放入蒸鍋中蒸6-8分鐘。

3.再把蟹肉放入,鹽、胡椒粉、太白粉、酒調味拌勻。

4.胡蘿蔔蒸熟切丁,木耳切絲,紅棗去籽切丁。

5.起油鍋放入蟹肉炒熟後撈起。

6.原鍋中加入水燒開後,放入毛豆、紅棗、紅蘿蔔、黑木耳、胡椒粉、鹽、糖煮熟後,再加入蟹肉,最後芶芡淋上麻油即完成「醬汁」。

7.把蒸好的蒸蛋倒扣入盤去除保鮮膜,再淋上醬汁即完成「蟹肉五彩蛋」。

香菇(學名:Lentinus edodes (Berk.)sing),又名:香蕈、香信、椎茸、冬菇、厚菇、花菇。香菇屬傘菌目,口蘑科,香菇屬。為活性真菌類植物,原稱蕈菇,因烘乾後具有特殊香味,俗稱香菇。原產於高海拔山區冷濕地,附著於枯木生長,經人工選育優良種改良後,各地皆可種植。統計顯示,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中國特產之一,香菇出口貿易量近10年逐漸上升,年遞增率約為2%。目前中國香菇的年產量為8萬噸(全球產量為1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每年出口3.6萬噸,亦為世界的第一位,其次是日本,韓國居第三位。產地分佈在浙江、福建、臺灣、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地區。烘烤後的乾香菇,可用來炒米粉或麵、燉湯、焗飯;香菇蒸雞更是一道十分受歡迎的家常小菜,其特殊香味使人胃口大開。新鮮的香菇呈淺咖啡色,可炒肉絲、蒸香菇肉丸,口感嫩滑。另外,香菇經加工後可製成醬油及酒類製品,為高經濟價值作物。

蚵仔麵線

蚵仔麵線(台灣話:ô-á mī-sòaⁿ)為台灣小吃中極具有特色的一種,主要原料為蚵仔(小牡蠣)和麵線,蚵需先拌生粉,但市面上也有許多是用大腸麵線(tōa-tn̂g mī-sòaⁿ;滷好的豬大腸和麵線)來販售。

蚵仔麵線的優劣決定於蚵的大小與新鮮度,拌太白粉時也必須注意蚵的完整。豬大腸滷製的過程,與整碗麵線中的比例都是決定好吃與否的關鍵。在顧客購買蚵仔麵線時,商家通常會問要不要加辣,有些商家是以辣椒醬聞名。此外也可多加烏醋、蒜末、香菜等調味。 蚵仔麵線的口感濃郁,香味十足,但傳統口味現在已經很難尋著,近來較出名的,多以台北迪化街聞名的紅麵線的口感為主。此外,在西門町徒步區內的阿宗麵線也很有名。老字號的麵線則以台北士林慈諴宮前的廟口麵線較為人知。

麵線的麵條分類

蚵仔麵線的麵線,常有「機器麵線」與「手工麵線」之分,機器麵線口感較差,手工麵線則較有口感,手工麵線的成本也較高。

蚵仔麵線的湯底

而湯頭有用大骨熬、也有用化學的「肉精素」、柴魚熬湯、川燙大腸後的湯、、等等湯底,其中大骨使用者較少,肉精素使用者較多,但較不健康;而柴魚熬湯則鮮美健康;川燙大腸後的湯則有濃厚的大腸味,但一般認為較髒。

蚵仔麵線的做法

蚵仔麵線是有名的台灣小吃,我個人蠻喜歡吃的,所以我根據老丁的做法,再加上些許的變化,也自己動手弄了兩次,味道真的蠻好的。蚵仔麵線比我想像中簡單多了,調味的比例的話倒是還好,一邊做一邊試味道就可以了。

準備材料大致如下:紅麵線、紅蔥頭、油蔥酥、柴魚片、蒜頭、醬油、鹽、冰糖、地瓜粉香菜、工研烏醋、蚵仔。

步驟:
1. 紅蔥頭和蒜頭切成末(量視個人,我是用3瓣和5瓣)。約三湯匙的油炒紅蔥頭和一半的蒜末,熱未滾就可以先下。

2. 約略變金黃色時,將鍋內的紅蔥頭末和蒜末連同油倒入那另一半生的蒜末的碗中,利用熱油稍微燙一下生的蒜末,此時一半生的、一半熟的味道是最好的。然後先把他擱在一旁。

3. 將紅麵線用水洗過,稍微搓揉一下,讓麵線不要黏在一起,也將髒東西洗掉。然後燒開水,水滾下麵,要攪動不然會巴鍋。基本上紅麵線很耐煮,就盡情煮吧。

4. 下柴魚片和油蔥酥,愛怎麼下就怎麼下,沒什麼關係,下多一點味道比較香,一邊煮一邊用長筷子把麵攪開一點。

5. 接下來就是調色。下醬油,醬油主要是調色用,當然也為有一點鹹度,所以量的部分就以顏色差不多為主。 

6. 然後是調味,下鹽巴和冰糖,就一邊下一邊試味道,鹹度不夠的話味道出不來。冰糖主要是替代味素,讓湯頭更為甘甜,我也都是一邊試一邊加。

7. 味道差不多後,就開始勾芡囉。使用地瓜粉勾芡,阿基師說太白粉比較暈不開,而且地瓜粉比較不會水解,地瓜粉和水比例為 1: 3,一邊攪動一邊倒,觀察他的稠度,如果是立刻要吃的就直接調到剛好的稠度。

8. 接著是下雞粉,他說這是鮮味的來源,我用的是干貝粉。

9. 大致上麵線部份已完成,接著蚵仔灑上地瓜粉,稍微抓粉後,直接放在麵線上面, 讓他熟成,時間要注意一下,大概十幾秒左右而已,這樣才不會太老。 

10. 關火,到這裡就上菜了,其餘的東西都是用添加的(含一開始的蒜末)。我為了方便,我關了火後所以我將原本的蒜末丟1/2下去攪一下,然後倒一點烏醋, 灑上香菜,就起鍋囉。其餘的部分視個人口味自行添加。

結論就是,比外面賣的還好吃。

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

老丁2008年5月17日的香港旅程


蓮香樓
悉知甘棠弟(孫中山紀念館)新開放,今天特別去參觀,家父提議先到上環醫個肚,才走上去甘棠弟看看。乘西鐵出發到香港站,迎頭不少中上環的西裝友,兩父子於大街小巷穿插一番,於威靈頓街的一個轉角才找到這蓮香酒家。 一看這棟舊式唐樓,便知道這是一家老香港式的中式酒家,心底裡已經把這家蓮香跟元朗老字號的大榮華聯上關係,心底裡想,佈局也應該是差不多。誰不知我越走上那十數級樓梯,越感到一份氣勢,走到頂便看到整個樓層己堆滿了不能再滿的人,每張桌也是填滿食客,站著等位的人也不少,僅有的數位白色制服的待應來來往往忙著落單添水。飯桌座椅都比起大榮華還要懷舊,整個場相信比起聯交所還要熱鬧得多。


一貫老香港式酒家,茶客自行找座位,無知客接待,歡迎搭台。適逢午膳時間,這裡特別熱鬧,幸而得到在旁的郵務員提示得到位子,坐下來安頓好後,考驗也隨之而來,就是那一個泡茶的茶盅。手握著這個茶盅,就想起古裝片的演員於茶棚裡頭飲茶的情景,看看在旁的食客手起手落,自己也先來一杯熱茶暖胃。誰不知這個玩兒要花上一點技巧,總是控制不到倒茶的一刻,老是把茶水漏在檯面,害得我給在旁的老爸取笑。倒茶這玩兒總算練熟了,偷得浮生,一面細看這店裡的忙,一面享受手中的普洱。大廳四面裝有中國古文詩句、山水字畫,跟老爸貼在一起坐,印象中已經很少兩個人到市區遊逛了。

香港的蓮香樓原本設有三間,現僅存這家。於1910年有一位陳如岳的翰林學士,因品嚐了連香樓的食品後,大讚其蓮蓉做得出色,故書「蓮香樓」,提議將原本的「連」字上加上「草花頭」,連香樓自此易名為蓮香樓。蓮香樓著名菜式有漿燒骨、霸皇鴨、煎釀鯪魚,當然它也以蓮香老餅家為賣點。






































西港城
西港城的前身是舊上環街市北座大樓,大樓建於1906年,採用英國愛德華式建築風格,以紅磚砌成,花崗石作地基,底層入口有大型圓拱,具有歷史價值。大樓最初是船政署總部舊址,後來才改建為街市。1983年上半年,街市南座因興建地下鐵路港島綫第二期建築工程而遷出,原址興建上環市政大廈。街市北座而1989年1月起空置。










在1990年,它被港英政府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1991年,由土地發展公司(今市區重建局)把大樓進行全面修葺,並改建成具有香港文化特色的傳統行業及工藝品中心。在2003年由市區重建局再進行活化工程,增添主題餐廳及幾家特色商店。










場內部分商舖原為附近一帶的老字號,當中包括古玩與特色手工藝品店等。2樓的布匹專賣店,皆從已遷拆的花布街(中環中心現址)搬遷至西港城。













西港城原本有上下2層,在修葺後加建了2層,成為共4層的建築,頂層開設了懷舊舞酒樓。












































































































































































































經典金曲 - 噯姑乖 1965 (鄧寄塵、李慧)
經典金曲 - 鋪草皮 1965 (鄧寄塵 + 李慧)

經典金曲 - 為食經 1969 (沈殿霞) ~ 燒雞翼

經典金曲 - 一枝竹仔(周聰 + 梁靜)

經典金曲 - 小愛神(馮寶寶)

四川大地震

汶川地震係發生響2008年5月12號當地時間下晝2點28分(國際標準時間上晝6點28分)嘅地震,震央響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境內,規模去到黎克特制7.8級。
地震波及嘅範圍好大,去到寧夏、青海、甘肅、河南、山西、陝西、山東、雲南、湖南、湖北、上海、重慶都有震感。台灣,香港元朗都感受到震。但重災區係接近地震震央嘅四川省,其次係陝西、甘肅、重慶。
今次地震,威力等於 252 個原子彈,造成大量死傷同破壞,而死傷人數重一路上升緊,到而家為止,因為呢次地震而死嘅人數已經過萬。

ullmbfjhjbvfhjbfjbv

地震發生喺當地時間2008年5月12號下晝兩點廿八分(國際標準時間上晝6時28分),規模達到黎克特制7.8級 。
根據中國地震網絡中心的資料講,最初震央喺四川省省會成都西北約80公里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入面,北緯31.0,東經103.4之地,深度有33公里。而美國地質調查局都一樣測定震央喺汶川縣入面,位置喺東經103.279°,北緯31.099°。震源深度10公里 ;地震一路震咗大概一分鐘。開頭定做7.5級,後來改為7.8級,最後修正做7.6級;而美國地質調查局最後修定係7.9級 。

汶川係喺正大地震帶上面,由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到雲南,都係屬於地震密集嘅地帶,汶川又同時喺四川西部嘅龍門山地震帶上,所以有比較多地震 。而呢次地震,係由於印度板塊向北移撞擊歐亞板塊造成,結果引致都江堰地區地震。消息表示,地震只有一個震央;今次地震規模有1976年嘅唐山大地震咁大、係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嘅六倍,但係今次震源好淺,所以對地面造成好大破壞力,又唔排除喺地震之後一個月之內,會再發生超過七級嘅地震 。今次地震係繼1976年8月16號四川松潘、平武兩縣發生 7.2 級地震以嚟,近32年發四川省內第一次 7 級以上嘅地震。

喺地震發生之前,中國已經有啲專家預測到今次地震發生,早喺2006年已經提出預報,喺2008年4月26號同27號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屬下嘅「天災預測委員會」入面得出結論,認為一年之內,川、甘、青交界附近可能發生6至7級地震,甚至有人計到大概係5月8號咁上下時間。不過阿壩州防震滅災局就當係謠言,好多人聽到個消息走去問,防震滅災局就話係啲人聽錯,應該地質災害,唔係地震災害。不過都有人懷疑係咪真係有人預先知道,中國地震局嘅專家反駁,話全世界都無人識得預測地震,呢啲傳聞只係無稽之談。
不過呢次地震之前,懷疑發生過啲好多人認為係地震先兆嘅現象,例如有人話喺2008年5月10號,四川綿竹市西南鎮檀木村,就出現大規模蛤乸遷徙。有動物學家話,動物對地殼變動嘅感受敏感過人,所以佢哋預測到都唔奇。不過都有人懷疑呢啲講法,有網友就話呢啲蟾蜍遷徙唔係呢幾日發生,而係早幾年嘅事,早到2006年4月喺重慶,應該同地震無關。

四川汶川大地震 - 陳堅的最後79小時(1~4)

四川災區北川活埋60小時的打工男子陳堅,獲救後卻無法撐到最後一刻死在擔架上,讓向來是硬漢形象的解放軍也落淚。醫師指出,像陳堅這樣的例子,就是「震後倖存者殺手」擠壓綜合症。

專家稱,奪去這些頑強生命的「震後倖存者殺手」叫做擠壓綜合症,它和建築物坍塌導致的骨盆骨折、損傷性截癱等外傷一樣,都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胸心外科專家蔣耀光教授指出,人體肌肉受到強烈擠壓,或被重壓6小時以上造成局部肌肉壞死,一旦獲救移開重壓,壞死肌肉會釋放出大量肌紅素、蛋白、鉀等分解物質進入血循環,從而導致休克和腎功能衰竭,這就是擠壓綜合症,死亡率極高,也是很多被救人員在被擠壓中還能說話,而救出幾分鐘後死亡的原因。

除了陳堅,北川縣曲山小學10歲女生范泉灩活埋了60多小時等到救援,卻也在獲救後僅10分鐘過世;與陳堅同時獲救的22歲女孩劉行,剛被挖出時一度大聲嚎哭,喊肚子疼喊餓,但也在當晚不治身亡。

蔣耀光說,為避免這些情況,救難人員移開重物前就要先為傷者注射生理鹽水幫助傷患代謝出血液中這些物質,然後再移開重物,否則貿然移開重物死亡的機率很高。